跳到主要內容

刀鋒閱讀: 書蟲告訴你新一代電子紙Remarkable 2的用後感

 相信無論知不知道電子墨水是甚麼,應該也有不少人聽過電子閱讀器Kindle,電子閱讀器的好處是相比起tablet和電腦,在閱讀時眼睛能大大減少疲倦的感覺,因為知道不少follow刀鋒專頁的粉絲也是愛書之人,可能也會對電子閱讀器/電子紙感興趣,所以這次刀鋒自費購買了最近風評不錯的Remarkable 2(RM2),和大家以書蟲的角度分析RM2的CP值和用後感,因為是自費購買 的原因,所以沒有公關稿,好用不好用也能如實說明,希望在大家煩惱不知道要購買哪一部閱讀器時,能為大家提供真實的用家感受來參考。


當時因為是在早鳥期間購買,所以送了筆和保護套,一共港幣3288元



基本資料

Remarkable 2是使用電子墨水的電子閱讀器,雖然有10.3"的大螢幕,但機身厚度只有4.7 mm,重量大約是403.5 g個人經驗是放手上閱讀2小時也不會疲累。螢幕只能顯示灰階的顏色,但對於閱讀文獻和文字為主的書籍影響不大。螢幕是1872 x 1404 resolution (226 DPI),肉眼看畫質很清晰,字體邊緣也很分明。


機身有磨砂質感,不論是閱讀時還是畫寫時也有在用紙張的感覺,筆頭製造時用了比較軟的材料,書寫時配合磨砂螢幕體驗非常好,另外畫線時雖然有一點延遲,但已經很接近直接書寫在紙上的速度。


雖然官網上聲稱有 8 GB內存,但可能部份內存用於系統運作,實際上可用的儲存量是6.41 GB,在2個月間我大約放了8本書到機內,一共估用0.72 GB的儲存量,暫時來說是夠用的。


實際上可用的儲存量是6.41 GB




好用的3點

  1. 像紙一般的書寫感覺體驗


有著磨砂質感的螢幕給人一種在閱讀紙本書的感覺,書寫時筆壓精準,能正確反應下筆的力度。因為筆頭的關係,書寫時的沙沙聲給人在紙上書寫的感覺。符合他們在廣告中聲稱的"The next-generation paper tablet"的宣傳口號。對於喜歡紙上書寫的人來說很具吸引力。







  1. 10.3"大螢幕但重量輕,方便隨身閱讀和寫筆記


有用過kindle的讀者應該知道放大縮小看PDF是非常麻煩的事(kindle的設計比較方便看epub/mobi格式的書),更不用說電子墨水的刷新速度相比起ipad等設備是很慢的,單單由一頁的一端轉到另一端已經要等好一會。使用大螢幕可以直接看A4大小的PDF而不用縮放,較為方便。


以10.3"的大螢幕而言重量輕巧,集筆記及電子閱讀器功能,日常上下班在車中閱讀和畫畫也有不錯的體驗,因為儲存量足夠放下不少書籍,所以只帶一部RM2就已經代表帶了好幾本書及筆記可以隨身閱讀。




  1. 絕佳的生產力工具


RM2的介面非常簡潔,也沒有提示的聲音,可以專注在閱讀和書寫上而不被打斷。RM2 不能使用瀏覽器和Google Playstore,功能可以說是單調,但由於RM2的定位在於取代傳統紙張,所以瀏覽器和Google Playstore的功能並不是必須的,如果想用RM2來下載和使用application(如google drive, Medium, Amazon等等)的話請注意,那RM2並不符合你的需要。


因為我主要的用途也是用來充當筆記和閱讀PDF,所以它的簡潔功能為我隔絕了不少干擾,在使用RM2時我的閱讀和書寫效率也有明顯的上升。



令人失望的3點


  1. 經雲端上載大容量文件經常失敗


這裡的大文件指的是大約300mb以上的文件,有時想用RM2看一些高清的PDF書,但經由RM的官方程式上傳大文件會極容易崩潰,實測可以到Youtube Channel: My Deep Guide看見上載崩潰的情況,如果想用RM2來閱讀大文件,可能要重新考慮RM2是否合適你的需要。



Youtube Channel: My Deep Guide的完整評測



另外,即使是經由USB離線上載大文件,使用體驗亦極差,因為系統並不會告訴你上載到多少%,上載大文件時缺乏反饋,時常不能分辨到底是上載失敗還是只是上載得比較慢。



  1. 不支援Amazon或任何可以在線購書的應用程式


作為書蟲自然少不得的購書渠道,香港地少人多居住環境大多都很擠擁,購買電子書可以減省位置最適合不過,所以相信不少書蟲也會有自己的電子書購書渠道,可惜RM2不支援Android,換言之Amazon等能買到電子書的應用程式在RM2上都不能使用,要在RM2上閱讀的話只好自己掃瞄書籍或在網上下載。



  1. 內置的Epub閱讀器並不支援中文


相信這點對於喜歡看中文書的讀者而言是一大噩耗,由於不支援中文字及中文epub檔案,所有中文都會出現亂碼。雖然說PDF能看到中文的文件,但就失去了epub文件可自由排版的特點,對於喜歡用epub文件來放大縮小字體的中文讀者來說便失去了一大重要功能。




2個月後的用後感


使用了2個月後,ReMarkable 2取代了我日常用筆記簿的習慣,不論的塗鴉還是寫筆記都轉用了RM2,另外因為RM2輕便而能放下不少書本,所以閱讀時也由實體書轉用了RM2,暫時到目前為止我每天都會使用RM2,所以即使花了三千元也覺得值得購買。


在RM2上使用鉛筆筆刷繪畫


-----------------------------------------------------

Facebook Page: @阿鋒的書評影評雜貨店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驚喜之作 — 克勞斯(Klaus):聖誕節的祕密

相信最近不少動畫愛好者或是動畫人在談論這部動畫 — Klaus,由製作室Sergio Pablos Animation Studios製作成動畫,Sergio Pablos是該動畫公司的創辦人,亦是壞蛋獎門人Despicable Me (franchise)的創作者。這部動畫之所以會造成轟動,是在於動畫中的光影渲染非常精細,看上去甚至會有3D的感覺。 Klaus截圖,陽光下的渲染效果 Klaus截圖,在弱光環境下的渲染效果 2D動畫界福音? 2D動畫作為傳統動畫媒界之一,以往最常見的方法是人手畫在動畫紙,通過燈箱透光令動畫師能看到前幾頁的動作來參考,因為是人手繪畫,不論上色還是繪畫都十分費時,所以上色風格偏向用大片色塊來減低製作時間,到後來出現電腦繪圖(Computer Graphics)2D動畫才有了較大的改變。 睡公主手畫動畫* *圖片來源:https://www.niusnews.com/=P2isis7 電腦繪圖* *圖片來源: https://www2.cortland.edu/departments/art/program-details.dot?progid=0b68e90c-5282-4258-a4c2-45309d55c56b 然而,自電腦繪圖出現後2D動畫並再無太大技術革命,相比起3D動畫近期的發展速度,2D動畫明顯缺乏一次投術改進的衝擊,甚至掀起了一連串有關2D動畫未來會否隨著3D動畫的發展而被取代的討論。令人震奮的是在Klaus中,我們能看見2D動畫界終於迎來了一次的技術提升。 完成底色上色及上線* *圖片來自insider影片How Netflix’s ‘Klaus’ Made 2D Animation Look 3D 完成光影渲染 Sergio Pablos Animation Studios與法國的影片製作公司Les Films Du Poisson Rouge合作,精進KLaS(Klaus Light and Shadow)軟件的技術,利用算法完成一系列高難度的光影渲染。以往如果要以人手完成渲染的話將是極費資金、時間的工作,如今將能以更簡單及更方便的方法完成,雖然KLaS軟件目前仍未推出市面供大家購買及下戴,但單單是看見Klaus在光影渲染上的成功已經足以令2D動畫界有了新衝擊,令人驚喜。 故事 前面小編說了一大段有關Klaus的渲染...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智神》: 新人類離我們有多遠?

  在21世紀,曾經威脅人類生存的三大議題:瘟疫丶飢荒和戰爭已經被科學家們攻破。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智神》是「人類三部曲」的第二部,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講述未來智人面臨的新三個議題:長生不老丶幸福快樂和成為具有“神性”的人類。 尤瓦爾·赫拉利, 以色列歷史學家, 獲牛津大學博士學位,專研中世紀史與軍事史,現任教於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 學習歷史是為了預測未來? 赫拉利在這本書中道破了一個迷思:學習歷史的意義並不是為了預測未來,因為未來是瞬息萬變的。以經濟法則為例, 一但剛發現的經濟法則推出市面, 銀行丶商人就會立即應用新的知識, 這時候, 新的經濟法則已經過時。 而學習歷史則是一個從過去解放的方法, 了解到過去是由一連串意外和人為爭取而成: 「過去」從祖先的墳墓裹伸出冰冷的手, 掐住我們的頸子, 要我們只能看向某個未來的方向。我們從出生那一刻就能感受到這股力量, 於是以為這是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也就很少嘗試掙脫, 很少想像自己還有其他未來。 人文主義面臨挑戰 一直以来,人们通过宗教信仰来建立道德价值与理性知识。或许宗教在现代不少人的眼中是迷信。但在上世纪,宗教的总部是知识的集中地。很多修道院也有丰富的藏书,也掌握了农耕,工艺的制作。 1966年時代雜志的封面: 1966年時代雜誌的封面 隨著科技開始發展,人們開始質疑神的存在。尼采曾經提出「上帝已死」的概念: 如果是人類殺死了上帝,那必定是因為我們已經不需要上帝了,或上帝正阻礙了我們前進的腳步。上帝的全面死亡肯定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尼采預見在上帝死後,人們不可能一下子就達到一種自我肯定丶能自己創造價值的狀態。上帝死了,人類的所有價值都呈現真空狀態。尼采指出,人們要面對喪失既有價值之後所陷入的虛無主義(nihilism)。[1] 然而,在上帝已死後,人類的價值真的呈現真空狀態嗎?以往很多只能用神來解釋的現像通過科學就可以解釋到,而一些未能用科學解釋的事物,都被冠以「暫時」未被解決的問題,人類對於科技的信心令科技足以代替神靈的空缺, 為無意義的世界創造意義。人文主義令人類認為自己就是意義的本源, 自由意志則是最重要的事。 書中人文主義的口號: “要耹聽自己的聲音, 對自己真誠, 相信自己, 跟著你的心, 做讓自己快樂的事。” 以上的口號其實是建基於人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人都值得尊重,因為人類是擁有自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