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信息爆炸的社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有效率的學習是許多人的疑問。在互聯網上我們可以接觸到大量的資訊,但很多時候也是邊看邊忘,要是突然有人要你總結昨天看過的訊息,是否有點措手不及呢?如果有這個煩惱的話,就不要錯過這本由精神科醫師摘寫的書本--最高學習法:激發最大學習效率的輸入大全。 怎樣才是有效「學習」 對於「學習」很多人都會聯想到専心地把書和試題反覆地背誦,但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原本別有妙法。根據書中所說,想要有效學習需要持續反覆地 「輸入」 和 「輸出」 才能把知識牢記。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實驗顯示,成績最好的學童「輸入」和「輸出」的比例為3:7,所以要做到有效學習,學習的時間竟然要比練習的時間短。以考試前的溫習為例,單單是重覆將課本背了一遍又一遍,其實效果並不如把知識背了幾次,整合然後告訴其他人來得有效。 而且在兩週使用三次以上的資料,大腦才會自動轉換成長期記憶。這也解釋到為什麼我們臨急抱佛腳温習時,資料容易在考試後忘清光。 自我滿足的誤區--看得多等於學得好? 「我一個月看完了十本書,為什麼感覺上還是和没看過書時没有分別?」 初時看完了書和大量的資料,或許會很有成功感,有種自己增加了不少知名的感覺,但回頭看來書的內容不記得多少,到要用的時候也不太能回想起內容,好像白白浪費了時間。明明已經很用心學習和背誦了,為什麼還是未如理想呢?比起漫無目的地閱讀, 以輸出為前提的輸入更能令記憶深刻 。 英國倫敦大學曾經做過一項研究,他們請實驗對象默背一些內容,並吿知第一組「背完之後要接受測驗」,而另一組「背完之後要把內容教給其他人」。結果自然是「背完之後要把內容教給其他人」的一組成績比較好,原因是要教給其他人的話會為心理制造更大壓力,即使實際上並没有真的教其他人,大腦也會迫使我們更牢記知資料。 書中提到這方法更有效的原因是「人一但受到心理壓力,大腦就會分泌一種正腎上線素(noadrenaline)的物質,有助升専注力、記憶力、思考力和判斷力。」 在現在的趨勢下,經營自己的社群、IG、網頁等亦不失為一個好方法。這也是阿鋒開始寫専頁的原因之一,試着在有壓力的情況下令自己反覆查閱資料,和大家分享好書的同時迫使自己動腦思考。這本書把各種能夠提升我們學習能力的方法以一個個簡單的小單元和大家分析,很適合睡前或是用在車上的碎片時間閱讀,想提升自己學習能力的讀者不妨試一試以上方法。 書